济源,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源地,承载着千年非遗技艺与深厚红色底蕴。为了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,厚植爱国情怀,6月27日至7月1日,会计学院“红色非遗实践团”走进济源,开启一场融合非遗传承、敬老服务与爱国情怀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。

6月28日,实践团首站抵达关阳村,在粗布非遗传承人崔梅英的带领下探访粗布非遗文化。传承人以“指尖上的艺术”为引,从棉花脱脂、纺线、浆染到上机织布,层层揭秘粗布制作的古法工序。成员们触摸经纬交错的布面,感受“一针一梭织岁月,一丝一缕传匠心”的非遗魅力,深入了解粗布从传统农耕文明产物到现代文创载体的演变脉络,在实践中厚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。



期间,实践团还专门采访了老干部:关阳村书记卢团省。卢书记结合关阳村非遗产业发展现状,分享了粗布技艺保护、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实践经验,也提出了非遗文化面临的传承断代、市场拓展等方面存在的困境。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会立足会计专业视角,围绕非遗品牌建设、文创产品开发融资、文旅项目成本核算等方向探寻可行性发展路径,争取为非遗赋能乡村发展注入青年智慧。



7月29日,实践团第二站走进济源市今三养老年公寓,进行志愿服务活动。实践团成员在张玉辉老师的带领下分组进行活动:一组成员负责为老人们打扫房间、整理被褥,为老人捶背按腿,缓解身体疲劳;另一组成员则围坐在老人身旁,与老人们唠家常,陪老人聊天解闷。为了给老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,志愿者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,武术、杂技、魔术表演轮番上阵。有趣的才艺表演引得老人们目不转睛、笑声不断。在与老人们的交谈中,志愿者们聆听岁月故事,在温情互动中传递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。





第三站,实践团前往王屋村愚公移山遗址,开展一场沉浸式红色教育实践之旅,感悟愚公移山精神内涵。通过参观历史文物、聆听讲解员对“叩石垦壤,子孙相继”故事的生动演绎,以及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解读和弘扬,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悟到“咬定目标、苦干实干”愚公精神的当代价值。在遗址前,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,将以红色精神为指引,勇担时代使命。




通过此次济源“红色非遗”暑期实践,实践团成员深入到关阳村探访粗布非遗文化、今三养老年公寓进行志愿服务、王屋村愚公移山遗址体悟愚公移山精神,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浸润与专业成长。相信在明确了身为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后,队员们将会结合专业知识,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,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。
(文:李雯延,图:鲁砳绮,审核:张维)